![]() |
3月15日晚,2021年央视3·15晚会以“提振消费从心开始”为主题,曝光了多起备受关注的消费事件。同天,中消协发布了2021年消费维权年主题调查结果和2020年消费安全热点问题,数据显示,“保健品”和“中介服务”分别位列消费者最不满意的商品和服务消费类别之首。
中老年人频频中招
今年的3·15晚会,不仅曝光了多个知名商家安装摄像头对客户进行人脸识别获取个人信息、网络招聘平台用户简历被恶意下载倒卖、河北养羊大县频现瘦肉精、多地“名表维修中心”小病大修等事件,还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中老年群体进行了关注。
据央视报道,70多岁的李女士通过智能手机看新闻、小说时,手机屏幕总会自动蹦出一些“安全提示”:“病毒”“垃圾”“内存严重不足”。按照提示,李女士下载App清理了手机,但“安全提示”越清理越多,手机越用越慢。
专家提示,这些App表面上看起来是在清理手机垃圾,其实是在骗取点击量,甚至可能偷偷大量获取手机里的信息。这些数据信息对老人们进行用户画像,给他们打上“容易被误导和诱导”的群体标签。于是,各种低俗、劣质,甚至带有欺骗套路的广告和内容就会源源不断地推送到目标手机上,使得一些老年人面临上当受骗的风险。
类似的套路也出现在UC浏览器、360搜索等程序中。记者在UC浏览器上搜索“减肥”“降血糖”等关键词,发现以自述式文章发布的广告屡见不鲜。患者都是被肥胖或各种疾病困扰多年,在“老师”指导下快速摆脱病痛。文章中并没有提及任何药物,只是多次推荐“老师”的微信号。通过添加文章中推荐的微信号购买产品,号称两个月内全效解决各种症状的药品,其实是普通食品。
“衣食住行”最易被侵权
实际上,盘点近10年来央视3·15晚会的“上榜”企业名单,不难发现,作为一场维护普通消费者权益的公益晚会,3·15晚会所关注的领域大多与“衣食住行”相关。从数量来看,这四个方面曝光的消费事件几乎占据了3·15晚会“黑名单”的半壁江山。
比如,近年来,3·15晚会曾曝光过辣条生产乱象、山寨“六个核桃”、“化妆”鸡蛋、麦当劳旧货换新装等食品相关问题;H&M、ZARA、ARMANI等知名服装品牌抽检不合格;方太、美的、西门子等家用电器售后服务有“套路”;万科旗下的“精装修”房万科尚城曾被称为“惊装修”;“神车”宝骏560变速箱被曝屡修屡坏……
除了传统消费领域的龙头企业频上“黑榜”,每年的资本“风口”也是侵权事件的高发领域。比如,2018年,3·15晚会提到共享单车“酷骑单车”押金难退,涉及金额10亿多元;2019年,3·15晚会谈到电子烟的危害;2020年,3·15晚会曝光在线教育行业扩张乱象等。
保健品被评“最不满意商品”
就更大范围的消费者体验来说,哪些领域又是最让人不满意的呢?在今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主题活动上,中消协发布的一系列数据给出了答案。
中消协发布的2021年消费维权年主题调查结果表明,消费者对于消费环境整体安全感评价得分为7.3分(总分10分),总体表现良好。其中,线下消费的安全感评价要优于线上消费。从不同消费领域和问题表现来看,“保健品”和“中介服务”分别位列消费者最不满意的商品和服务消费类别之首,主要原因涉及个人信息被泄露、遭遇虚假宣传等。
此外,预付式消费行为较为普遍,但后续服务问题多发值得关注;信用消费产品受到认可,信用逾期问题不容忽视;各类App频频获取用户手机权限,容易引发不满……针对预付式商家跑路频发问题,中消协律师团成员葛友山律师认为,应当从经营者准入、合同条款、履约担保、资金监管、信用信息披露等方面进行立法规制,并建立起责任明确的预付式行政监管机制,从根源上减少和杜绝此类问题的发生。
数据还显示,近半数消费者表示遭遇过与经营者的纠纷,最主要问题在于售后服务保障不到位。出现纠纷后,与网购平台和经营者直接协商解决仍是消费者首选。在有过维权行为的消费者中,约62.5%表示对最终结果感到满意。(摘编自《华商报》《成都商报》《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