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碰瓷”老人何以走出流言阴影
正文浏览次数:556
据《成都商报》报道,时隔一个多月,四川营山县69岁的刘德科夫妇仍没能从“碰瓷”的舆论漩涡中彻底走出来。今年6月8日,刘德科被一名小伙子推着电动自行车刮撞在地,却被人群围堵,称他对高考生“碰瓷”。但事后证明,小伙子并非考生,并向警方承认自己撞了老人。可即便交警做出了撞人者负全责的交通责任事故认定,刘德科和老伴的照片仍被贴上“碰瓷”的标签在网络流传……
对于流言蜚语的破坏力,中国自古就有“三人成虎”“众口铄金”等说法,但即便有前车之鉴,仍总会有人在身处其中时不理智地成为恶意情绪的附庸。在此事件中,被撞老人本是受害者,却被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咬定为“碰瓷者”,加上网络发酵,更是成为千夫所指。他们不但受到网友的谴责、攻击和诋毁,现实中也依然被人指指点点,拉扯推搡。他们甚至不敢出门,宁愿在楼下超市买贵一点的菜,也不愿再经过事发现场去平时常去的菜市场。显然,谣言比交通事故本身更为可怕。
在一个法治社会,其实很多人并不是不明白造谣和传谣违法,只是,老年群体被标签化、污名化、妖魔化的声音不时甚嚣尘上,有的人总是宁愿相信表象,而不肯去深究事实真相。在刻板印象的左右下,这是“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人”的典型反应。而与谣言的病毒式扩散相比,阻断谣言的效率却要低得多。这是此类事件最让人无奈的地方。
据相关报道,刘德科的女儿也曾试图帮父母对谣言发起反击,但除了挨个去找那些刊播“碰瓷”图文的网络平台删帖,似乎别无他法。取证和起诉的司法途径,也并不见得容易操作。无奈之下,她只好将交警部门出具的事故责任书复印多份,让父母随身带着,一旦有人说他们是“碰瓷”的,就将事故认定书亮出来。但作为无辜的受害者,自证清白显然不应该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也无法让两位老人走出流言阴影。
既然处置此事件的交警证实事发时一度引发几百人围观,甚至有人试图阻止交警撤离现场,加之碰瓷谣言在后来流传甚广,当地公安、网信办等权威部门理当在事情水落石出后,通过新闻媒体和网络渠道及时发声,以正视听。就像很多地方针对舆情热点及时发布澄清通告一样,两位老人“被碰瓷”不该被视为可忽略的小事。当然,同样重要的还有,所有造谣者和传播者,都欠老人一个道歉。
(责任编辑:lch)
热点文章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