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时间:7月13日
地点:石市某宿舍
人物:吴女士(55岁 退休)
吴女士自述:我的父母都快80岁了,没什么大病,但小毛病不断。我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他们都不在石家庄,理所当然地由我照顾他们。为了方便照顾父母,我和爱人也在同一个小区买了房子。
节俭了一辈子
父亲和母亲都不是石家庄人,他们因为工作原因到了石家庄。我的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都在农村,前些年,父母常常往老家农村寄钱。我还有好几个姑舅姨叔,听母亲讲,每到老家亲戚结婚生子时,父母都会接济他们。尤其是回老家探亲时,常常买一大堆东西。
因为负担重,父母一直很节俭,穿衣吃饭也从不讲究。现在,他们都退休了,父亲是退休干部,母亲是企业退休的,退休金加起来有七八千元吧。按说他们应该生活得好一些,但他们却仍然过得很节俭,买最便宜的菜,穿早市上的地摊货,出门也舍不得打车,更舍不得在外面吃饭。超市促销时,他俩常常一起去排队购物。表面上看是他们节俭惯了,不愿意浪费金钱。其实不然,这几年,他们把省下来的钱都花在买保健品上了。这还得从3年前说起。
一张床刷新消费观
母亲腰腿关节不好,下肢还得过静脉曲张,虽然做了手术,但那条病腿还是容易劳累、酸痛。前年冬天,小区门口多了一家卖保健理疗床的,9888元一套,另赠送床垫、床上用品。刚开始,她和楼上楼下几个阿姨常常一起去体验,每次做完回来她都说很舒服,腰不疼了,腿也不酸了。连续做了一个月,母亲就和我商量:“楼上阿姨买了一个理疗床,咱能不能也买一个?天天在睡梦中做理疗,那得多舒坦?”说到这里时,母亲眉飞色舞的眼神中满是期待。我说可以,但你得带我去看看。
第二天,我和母亲一起去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一直和我们说理疗床多好多好,能治这个病那个病。我一听就不高兴了,怼他们说:“这也能治那也能治,还要医院干嘛?你们这是虚假宣传,是违法的。要不咱们打12315问问,你们是正规厂家吗?”说这话时,我声调故意提高了一些,很多正在体验的老人听到了,都朝我这边看。一位老人冲过来说:“你年纪轻轻的,没病没灾的,体验不出效果,快走吧!”就这样,他们群起而攻之,把我赶了出来。
第三天,母亲高兴地给我打电话,谢谢我和她一起去体验。原来,厂家给她便宜了1000块钱,她竟然瞒着我把理疗床弄回家了。其实,那床就是有一个加热功能,一个电褥子就能解决的问题花万儿八千的,值吗?母亲和父亲却不那么认为,对那张床的“疗效”深信不疑。
从那以后,他们开始听信各种广告,买了很多不实用的东西,还在我面前显摆。这一次买了被我说一通,下次还是不记得,继续买买买。
“花钱买健康,有错吗?”
除了理疗床,他们还买过净水机、空气净化器、电磁炉、智能手机、理疗鞋、洗脚盆、按摩仪器以及各种吃的保健品。那些物件看似挺有用,可用不了几次就坏了,出了问题还没地方去维修。还不如在正规商场买,也能保证售后服务。
每当他们买的东西出毛病时,就让我去找地方修。有的能修,有的真修不了,扔了吧可惜,不扔吧又不能用,只好堆到地下室,成了一堆占地方的破烂儿。每当我抱怨的时候,父亲便说:“花钱买健康,有错吗?我们身体好,也是你们的福气。钱是什么?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我们辛苦了一辈子,小时候兵荒马乱的,长大了吃不饱穿不暖,结婚了又生了你们仨,天天忙忙叨叨的,好不容易享享清福,你还说三道四。我们又没花你的钱,你管得着吗?”
父亲的一席话,说得我无言以对。真让人生气,又让人心酸。心理咨询师说老人爱买东西不是病,其实是“寂寞”。这样说的话,好像我们不管他们似的,其实我每天都去看他们。我的儿子大学毕业在北京工作了,孩子大了也就飞了,我也成“空巢老人”了。我每天晚上都陪老爸老妈遛弯儿、散心。周末,爱人不忙的时候,我们会带着他们到周边景区游玩,按说他们不应该寂寞,不应该缺少亲情啊!
父母的这种买买买,让我爱人也很苦恼,但他已经麻木了,还劝我说让他们折腾吧,折腾不动了也就不折腾了。
■记者感受
老年人最关注健康,对那些夸大其词甚至虚假宣传的健康产品广告,常常没有抵抗力。我觉得吴女士不妨多让父母看一些消费警示、购买保健产品上当受骗的新闻,以及老人被经销商忽悠的案例,以此来提醒他们理性消费。
在此,我们也重申一次,选购保健用品时,一定要在信誉好的销售场所购买,留好发票;购买保健食品时,要查看包装上的“蓝帽子”标识及批准文号;注意包装上标明的适宜人群,不要听信虚假、夸大宣传。
■串门预约
81岁的翟女士说,她和老伴风风雨雨几十年,有很多话要说,下次去她家串串门。
■串门回音
不能过早分家产
春雨:看了《大哥早早把钱分给儿女 后悔了》一文后,感觉太寒心了,这一事例也给所有老人敲响了警钟。
我认为,只要自己脑子清楚,还有生活能力,就不应该把财产过早地分给儿女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安排写进遗嘱。老李的哥哥遇到了一帮不孝子女,真让人心痛。其实不管老人有没有财产,子女都应该尽赡养义务,不赡养老人是违法的。建议老李的大哥还是通过法律程序解决问题,以绝后患。
为好女儿点赞
李老头:看了《三个好女儿 贴心又省心》一文,既感动又羡慕。赵洪勋和夫人太有福气了,他们养育了3个懂事明理、孝顺有加的好女儿。她们关心父母事无巨细,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很贴心。不仅如此,她们还让父母省心,这样的好女儿应该得到社会的赞许。其实,我们当父母的要求并不高,只希望儿女们抽出一点点儿时间,进门看看,吃一顿饭,或者打一个电话,或者视频聊聊天,做到心里有我们就足够了,并不需要他们给我们买各种高级的衣服和营养品。
付惠玲:看了《三个好女儿 贴心又省心》后,真为赵洪勋夫妇感到高兴,从中也分享了一份开心和快乐。他的3个女儿真是二老的贴心小棉袄,她们不仅自己孝顺父母,还把孝道传给了下一代,在这里为三姐妹点赞。
浪子回头金不换
《记者串门》刊登了《儿子不上进 我替儿媳捏把汗》一文后,许多读者打来电话为钱女士出谋划策。
李金海:若使钱女士不上进的儿子“浪子回头”,确实有点难,但好办法也不是没有,我有四个建议不妨试试。解铃还须系铃人,首先,钱女士一定要改掉娇惯、迁就儿子的老毛病,断绝儿子的经济来源,让其自力更生。其次,断绝儿子和他的狐朋狗友之间的往来,改掉他挥霍的毛病。第三,钱女士一定要和儿媳、前夫、现在丈夫以及儿子的岳父母、儿子的同事等商量好,齐抓共管,对他进行教育。第四,工作环境很重要,给他安排一个吃苦的岗位,让他快速“断奶长大”。
大老李:钱女士的儿子本应三十而立,但他却任性刁蛮、不明事理、道德法制观念淡薄、没有家庭责任感。因此,家长应严格要求,不能再迁就纵容了。如果放任不管,最终可能会触碰法律而锒铛入狱。趁现在赶紧改过,承担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掌握一技之长养家糊口。浪子回头金不换,望好自为之。
杨凤鸣:钱女士的儿子已养成了不服管教、不愿吃苦、吃喝玩乐的坏习惯,钱女士虽然认识到这一点,但还没真正认识到“惯子如杀子”的内涵。有一则漫画:母亲临走前给儿子脖子上套了一张大饼,结果,儿子把胸前的饼吃完了,懒得转,最后还是饿死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30岁的男子汉应自食其力、有责任、有担当,不能再“啃老”了。
我有一个老朋友吕大哥,他的后老伴也有一个不争气的儿子,整天喝大酒,懒得干活儿。给他找了一份工作,他不是睡觉就是吹牛,屡次被人家辞了,经常管他妈要钱,还说“你生了我,还不养我”的浑话。吕大嫂气得没办法,就带儿子赶早市卖各种便宜服装。去了几次,儿子看到老妈挣钱很不容易,从此就不再跟老妈要钱了,也知道努力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