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藏品花光积蓄,七旬翁进退两难
正文浏览次数:522
瞧着一屋子翡翠摆件,北京70多岁的刘大爷却高兴不起来。这些“宝贝疙瘩”几乎耗光了他全部积蓄。刘大爷遭遇的是骗局还是盲区,老人难以评判,说“花钱买教训”。
一年前,刘大爷花了四五万元买了玉石原石,按他的想法,原石被雕刻成了几个不同摆件,再由这家公司以更可观的价格卖出去。不久,刘大爷得知自己“投资”的玉器卖掉了,推销员又拿出另一块原石来顶该给他的钱。就这样,原石顶钱、补差价、交手工费,一年内刘大爷花了90万。
记者在工商部门官网查阅了这家公司的公开信息,没发现异常。实地查看,公司摆放了很多商品展柜,有人在交谈着玉器。经北京中地大珠宝鉴定中心鉴定,刘大爷买的也都是A货。至于玉石的市场价,业内人士表示不好评定。声称“玉石雕刻出自大师之手”,记者联系到刘大爷提到的一位大师,经确认,他确实与刘大爷购买玉石的公司有相关合作。
北京市金台律师事务所毕汝才律师称,依照目前资料,还不能证明这家公司存在诈骗行为。如果想要回投资,就必须撤销买卖合同。“此案可从重大误解角度来撤销合同。”在刘大爷的意识里,从该公司买下玉石再高价卖出获利,这是一气呵成的。可落在合同上,一买一卖是两码事。刘大爷买玉石签了合同,至于刘大爷说该公司承诺的升值等,都没有“白纸黑字”来证实。(摘编自《北京晚报》)
编辑插嘴:总结起来,查询公司信息没纰漏,买卖双方自愿,有合同,玉器为A货,可结果却是,老人耗尽了养老钱,自认为入了骗局。这样的反差来自两个因素,玉器、字画等藏品的市场价格弹性很大,这些公司推销时是否存在夸张甚至不当手段,老人拿不出证据。发生问题时,老人们既想保护自己的权益,却又指望着这些公司能帮自己卖掉藏品,拿回养老钱,所以不敢轻易撕破脸,进退两难。面对类似问题,希望人们能够冷静投资。
(责任编辑:lch)
热点文章导读